欢迎访问河南省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网站!

河南省人民政府

首页 > 要闻动态 > 他山之石

【打印】

【字体:

数字经济:“十四五”发展新引擎

时间:2021-05-13 来源:河南日报

  编者按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经济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变革。河南发展数字经济的路径在哪里?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如何破解数字农业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我们邀请专家逐一阐释。

  把握数字经济新趋势

  当前,全球经济越来越呈现数字化特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化为主要标志的新阶段。“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严峻、国内发展任务艰巨的背景下,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核心的增长之一。数字经济的发展也逐渐从浅层到深层,从粗放到集约,已经从单纯作为要素推动生产力发展过渡到对生产关系全面系统变革的阶段,并呈现出新特点和新趋势。河南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国家级战略叠加区,也应以此为契机,深刻把握数字经济的新内涵和新趋势,行稳致远构建新发展格局。

  数字经济新趋势

  ●成为关键生产形态,变革生产关系,实现跨界融合

  “数字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学者唐·泰普斯科特于1996年所著的《数字经济:网络智能时代的前景与风险》提出,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与传统经济相比,数字经济是信息技术革命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随着深入发展,呈现出了一些新趋势:一是成为关键生产形态。人类社会实时产生的主体、行为、交易等各种数据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首要生产要素,数字经济由提质赋能转化为独立的关键生产形态。二是变革生产关系。通过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与存储能力、移动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软件平台,数字经济的作用已经从改造升级转化为变革性颠覆。三是实现了跨界融合。通过“数据+算法”驱动,实现了各领域的数据模型、物理模型和知识模型的融合,实现了跨界创新,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数字经济已经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从“两化”角度,即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扩展到了“四化”阶段,即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其中数字化治理指的是多元治理,以“数字技术+治理”为典型特征的技管结合,提供数字化公共服务等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数据价值化是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性生产要素。

  我省特色资源禀赋

  ●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人力资源和数据资源丰富

  河南全面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以来,成绩亮眼。从占GDP比重来看,2020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占比约为26%。但与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省份还有较大差距。

  河南省是制造业和劳动力大省,当前已形成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五大主导产业。其中,装备制造、食品制造已成为万亿级产业,成长出以洛阳动力谷、中原电器谷为代表的19个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制造业基础雄厚,劳动力充足,产业门类齐全,制造业的持续转型升级潜力为河南省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通过工业互联网、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平台经济等融合型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应用数字技术带来产出增加和效率提升,河南大力发展产业数字化风景独好。

  河南是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农业资源,在数据资源、算力成本、传输速度、市场潜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扎实、潜力巨大。综合考虑数字经济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优势,河南应立足自贸试验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平台,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契机,结合河南特色,聚焦人口、交通、农业等领域,将资源红利转化为数据红利,在数字经济领域精准定位,实现换道超车。

  构建发展新路径

  ●“全省一盘棋”,优化顶层设计,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做好顶层设计,提供高效政策新供给。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做好制度方面的统筹安排,优化顶层设计、工作机制、考核评价等政策体系,做到建设“全省一盘棋”,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的推进机制。一是加大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支持力度。以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抓手,在土地使用、资金支持等方面,积极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扶持政策。二是创新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深化产业基金投资改革,允许一定的投资失败率,形成发展数字经济、大胆探索、鼓励创新的宽松外部条件。

  利用资源禀赋,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融合渗透,在生产方式、产品、服务以及竞争规则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融合;要将数据转化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让数字技术为创新驱动提供强大动力;要充分调动各经营主体数字化转型的内生动力,全面实施企业智能化改造工程,梳理智能化改造项目、开展智能化指导服务、培育智能化示范工程,深入推进企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

  引进培育并举,推进重大项目新工程。抓住国家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对标先进省市,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鲲鹏产业生态体系、数字产业化发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农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应用新业态发展、数字园区提升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九大工程,合力推进落地一批国内外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培育一批河南省本地配套企业。

  秉承共享理念,持续深化国际新合作。开放心态,主动融入全球数字经济产业链,积极参加数字丝绸之路,“丝路电商”建设合作,在数据共享、产业合作、跨境电商等方面深化国际和区域间务实合作。一是主动嵌入数字经济产业链。利用自身禀赋优势和巨大市场,深度嵌入数字经济产业链,“边学边干”吸收各种隐形生产技术,实现产业链地位的创新升级。二是以跨境电商促进高水平的开放合作。数字贸易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其发展必将成就多方合作与共赢。继续深化“买全球、卖全球”跨境电商郑州模式,创造更多用户体验场景和交易场景,加强国际合作,助力河南经济“引进来”和“走出去”。

  (作者黄伟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数据与智能服务研究中心主任)

  培育壮大数字农业

  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在改造传统农业、转变生产方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等方面意义重大。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产量和肉、蛋、奶产量连年稳居全国前列,发展数字农业对于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河南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我省数字农业获得快速发展,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一批实用数字农业技术产品得到开发,一批网络化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先后建立。目前,我省已建成作物“四情”远程监测系统、大田智能物联系统等多个信息化应用系统,并在大田生产、设施农业、畜禽养殖等农业生产领域建立了30多个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在数字农业应用系统研发方面,先后构建了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生长发育模拟系统等重要涉农信息系统。在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建设方面,启动了智能传感器、精准农业等特色物联网产业园建设,在济源、新野、永城、浚县、泌阳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了多个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精准化、集约化,很好发挥了数字农业节本增效重要作用,有力服务和支撑了地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数字农业作为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新兴学科,相关研究和技术推广应用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研发与集成、使用标准等方面均需突破,相关技术推广应用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比如,高素质农业生产管理人才缺乏,数字农业科研体系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不足,数字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设备现代化程度低,数字农业设备投入成本和维护成本高、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低,数字农业技术智能化不够、技术标准不相统一等,这些问题在我省数字农业发展中均有不同程度存在,为此,我们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积极尝试:

  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突出规划引领,通过编制数字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制定数字农业工程各项任务,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总体框架和路线图。强化政策引导,结合我省农业实际,研究出台促进数字农业发展相关地方性政策法规和发展计划,加大在信息、科研、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方面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为“数字农业”及其产业链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全省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业在数字农业研究领域人才、成果、平台等科技资源的整合,设立专项资金组织开展智慧农机联合攻关,扩大智慧农机设备生产规模、增加市场投入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科技供需精准对接、产研互动、院地合作,破解数字农业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

  推动数字农业学科发展。以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经营网络化、农业管理数字化、农业服务精准化为目标,进一步加速我省在数字农业、数字畜牧业方面研究步伐,加快突破数字农业、农业物联网等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智能喷灌、精准变量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农艺融合、农业大数据等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转化应用。加强数字农场示范项目建设,建设一批小麦、玉米、花生等大田作物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推进数字种业示范项目建设,利用人工智能、高通量表型鉴定等手段,提高农作物和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收集、鉴定、创制和利用效率,加速现代种业高地建设。推进数字农机示范项目建设,在耕整地、种植、植保、收获等环节,集成现代化农业农机装备,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提速建设农机装备高地。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倡议成立河南省数字农业标准委员会,针对农业物联网、人工智能、农业模型等技术制定省内统一技术规程和标准,解决数据不兼容、共享程度低等问题。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河南省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我省今年要全面完成750万亩项目建设任务,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25万亩,打造30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议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列支专项经费,将数字农业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畴,大力开展数字化灌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现代化农机设备进入农田,新增智慧农机购置补贴,鼓励现代农机设备使用,推动建立精准化、智能化、科学化远程控制管理农业生产模式。建立财政补贴机制,加快畜禽舍数字化改造,推进畜禽养殖机械设备提档升级,推动通风、采阳、温控、清理垃圾以及饵料投喂自动化建设,建立全封闭式现代化养殖舍棚,进一步提升我省畜禽养殖科技含量,提高畜禽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数字农业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应用,统筹规划与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优化数字农业运输环节,降低数字农业运作成本,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数字农业技术是一项融合多学科前沿科技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相比,其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结合我省农业高校和相关科研院所拥有的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基础优势,将职业农民培养纳入教育培训发展规划,鼓励有关高校、职业院校开设数字农业课程,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所、高校、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培养专业型、复合型数字农业人才,为我省培养一支高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本土科技队伍。同时,积极利用讲座、网课、电视广播、选派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数字农业技术专题培训工作,持续提升现代化农场管理者、现代化经营主体带头人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的操作技能,为我省数字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作者许保疆李国强郑国清单位:河南省农科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